返回第698章 华佗  综武:开局嘉靖,成就万寿帝君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明京城,南城街巷。
    青石板路被经年累月的脚步磨得温润,两侧店铺旗幡微垂。
    初夏的风带着槐花的甜香与药渣的微苦气息,在狭长的巷道里缓缓流淌。
    众多铺面中,“回春堂”的匾额并不起眼,乌木底子上褪了金的字迹甚至有些模糊。
    可就是这样一间不起眼的医馆前,却蜿蜒着长长的队伍。
    而这一切,只因为馆中坐堂的医者,名唤烈震北。
    毒医,烈震北。
    馆内,毒医烈震北正为一位咳喘不止的老妪施针。
    他面色苍白如雪,双颊却泛着一抹诡异的嫣红,耳边那枚标志性的银针随着他细微的动作偶尔闪烁寒光。
    他的手指修长而稳定,每一针落下都精准无比,引得旁观的几位病患家属屏息凝神。
    秦梦瑶一袭素衣,静立一旁,宛如空谷幽兰。
    适时递上所需的银针、药棉,动作轻柔默契,仿佛已演练过千百遍。
    就在这时,医馆门口光线一暗,一位老者缓步走入。
    他身着简朴葛衣,须发皆白,面色却红润康健,尤其一双眼睛,开阖之间精光内蕴,沉稳如山,澄澈似水。
    他并未打扰诊治,只静静立于一旁,观察着烈震北的手法。
    待烈震北施针完毕,老妪咳喘渐平,气息顺畅许多,家属连声道谢。
    烈震北微微颔首,取出手帕掩唇轻咳两声,苍白的脸上那抹嫣红似乎又深了些。
    此时,那葛衣老者方才上前一步,声音温厚平和:
    “先生针法,别具一格,以奇经入手,调动本源之气以平痼疾,老夫佩服。”
    他话语一顿,目光如炬,仔细端详着烈震北的面色。
    “然,先生自身之疾,似更为棘手。毒入髓海,阴阳逆乱,以银针锁脉,以奇毒攻伐,虽暂保无虞,实则如烈火烹油,恐非长久之计。”
    此言一出,不仅烈震北眼中精光一闪,连秦梦瑶也微微动容。
    烈震北之病,寻常医者根本看不出根脚,此人竟能一语道破关窍。
    “老先生好眼力。”
    烈震北声音略显沙哑。
    “此乃宿疾,药石罔效,能延命至今,已是侥幸。”
    老者却缓缓摇头,语气笃定:
    “不然。天地生机,循环不休,既有所困,必有所解。”
    “老夫观你虽病骨支离,然生机未绝,一线灵光犹存。”
    “若信得过,或可容老夫一试,未必不能觅得一线转机。”
    旁边尚未离去的病患与家属闻言,皆露惊疑之色。
    烈震北“毒医”之名在京城颇有些传闻,皆知他医术奇高却也自身难保,这突然出现的老者竟声称有法可治?
    秦梦瑶凝神感知,心中更是讶异。
    这老者气息渊深似海,竟与自然天地隐隐相合,更有一股磅礴的生命精气内蕴其中,绝非寻常医者。
    倒是那传说中以医道窥破天地法则,迈入无上境界的修行之人?
    烈震北沉默片刻,他一生傲岸,于医道毒术之上从不服人,此刻却从这老者身上感受到一种深不可测的底蕴。
    他哑声问:“先生有何条件?”
    老者抚须一笑,坦然道:
    “老夫云游至此,闻听大明太医院汇聚天下医道圣手,尤以李时珍先生、万密斋先生为尊,心向往之,欲前往一观,切磋请教。”
    “然太医院非等闲之地,需有人引荐。若先生愿为引路,老夫便倾力为你诊治,如何?”
    烈震北与秦梦瑶对视一眼。
    烈震北虽性情孤僻,但与太医院几位院判亦有交流,引荐一人前去参观切磋,并非难事。
    而对方提出的“诊治”,无论成败,对他而言都无损失,反倒是一个窥探对方医术深浅的绝佳机会。
    “好!”
    烈震北应得干脆。
    “若能得见先生妙手,震北求之不得。待我稍事安排,便为先生引路。”
    ……
    太医院内,药香弥漫。
    得烈震北引荐,又听闻老者竟能一眼看破烈震北之痼疾并声称有法可治,李时珍与万密斋亦大感兴趣,欣然应允切磋。
    要知道,就算是他们二人,都无法根治烈震北之痼疾。
    一间静室之内,四位顶级医者相聚一堂。
    秦梦瑶静坐一旁,凝神观悟。
    切磋并非比武,无需喧哗。
    或论《内经》、《难经》之微言大义,或辩伤寒温病之治法异同,或析奇经八脉之循行奥秘。
    老者学识之渊博,见解之精深,每每发人所未发,令李时珍与万密斋这等大家亦时常抚掌称善,目露奇光。
    到最激动之时,李时珍取出其所编纂的《本草纲目》部分手稿。
    其中对药物性味、功效、炮制的论述浩如烟海,体系严谨,老者观之,赞叹不已:
    “集本草之大成,辨万物之药性,先生之功,泽被苍生,万世流芳!”
    万密斋则擅治小儿痘疹与内科杂症,拿出数例疑难病案,与老者探讨,老者所提方案,亦常令万密斋感到思路开阔,获益良多。
    轮到老者展示其长,他并未多言,只请太医院寻来一具遗体,取出随身携带的一套薄如蝉翼、精巧绝伦的刀具。
    其下刀之精准,对人体结构了解之透彻,尤其是对颅脑、脏腑等精细部位的见解与处理手法,简直匪夷所思,远超众人想象。
    烈震北精于针术,对人体经络烂熟于心,见此亦不禁叹服:
    “先生此术,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李时珍观其手法,震惊无比:
    “先生之手法,实乃精妙无比,若能融会贯通,必能活人无数!”
    一番交流下来,三人各有所长,竟难分高下。
    若论药性方剂之宏博,李时珍堪称泰山北斗;
    论内科杂病之精微,万密斋经验老到;
    而论医术之全能,手法之奇绝,则无人能出老者之右。
    切磋完毕,四人皆感畅快淋漓,颇有相见恨晚之感。
    李时珍由衷赞道:
    “先生医术,已臻化境,老夫佩服。”
    “不知先生高姓大名?”
    老者微微一笑,环揖一礼,终于揭开身份:
    “老夫大汉沛国谯郡人,姓华,名佗,字元化。”
    “于汉州得见《本草纲目》,惊为天人。”
    “故而前来大明,望能得见李神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