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60章 大片死亡  末世天灾:重生带着全家囤物资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潜水员们的身影在光束中移动,像幽灵般穿梭在漆黑的海水中,唯有头盔上的指示灯,闪烁着微弱的光点。
    等最后一片防护网拼接完毕,潜水员们又绕着养殖圈检查了一圈,确认所有绳索都固定牢固、网面没有破损,才终于松了口气。
    他们收起机械臂,朝着潜艇的方向缓缓游去,一个个相继回到舱内。
    当潜艇的舱门缓缓关闭,隔绝了外面的死寂。
    养鱼组的组长老王,擦了擦额头的汗珠,兴奋地向大家宣布:“好了,养殖圈建好了!明天,咱们就把鱼苗放进去!”
    他话音刚落,周围便响起一阵欢呼声,疲惫不堪的潜水员们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这片人工圈出的“海”,或许就是他们未来的生机。
    次日清晨,阳光明媚,万里无云。
    养鱼组的成员们早早来到甲板,他们小心翼翼地取出事先准备好的两百多条幼鱼,这些小生命在清澈的海水中微微摆动着尾巴,充满了生机。
    数量不多,但种类丰富。
    老王细心地将每条幼鱼都检查了一遍,确保它们都活泼健康。
    “所有幼鱼都检查完毕,准备投放!”老王大声宣布,又不放心地嘱咐:“记住,动作轻点,别伤着它们!”
    养鱼组成员们将幼鱼轻轻地放入养殖圈内。
    海水微微荡漾,幼鱼们在圈内游动,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洒落在深蓝色的海洋中。
    甲板上,其他人也聚集过来,个个言笑晏晏。
    一周后,老王满怀期待地来到养殖圈观察幼鱼的生长情况。
    然而,让他震惊的一幕出现了。
    不少幼鱼翻着肚皮漂浮在海面上,已经死亡。
    他脸色骤变。
    “怎么回事?为什么这么多鱼死了?水质,设备,我都检查过了,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啊!”
    这件事关乎着未来所有幸存者的食物。
    科研人员迅速赶来,对养殖圈内的水质进行了全面检测,包括温度、盐度、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各项指标。
    然而,检测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内,并没有发现任何异常。
    这更加加剧了大家的疑惑和恐慌。
    “怎么会这样?各项指标都正常,鱼却死了……难道是某种未知的病毒或者细菌?”
    科研人员经过几天几夜的研究,最终研究出了结果。
    原来他们在死鱼的肠道里发现了未消化的人工饲料,肝脏和鳃部也没有病原体感染的痕迹,但脂肪含量远低于正常水平。
    所以科研人员认为问题出在‘吃’上,这些幼鱼不是没吃饱,是没吃到‘对的东西’。
    现在的海域里没有天然浮游生物,幼鱼缺了从食物链底层获取的特殊营养素,这是‘隐性饥饿’导致的死亡。
    尚舰长听着眉头紧皱:“那怎么办?”
    其实之前养鱼组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们的饵料也加入了些鱼类必须的营养物质和蛋白质。
    但是,那是在母舰内的小型养殖系统里进行的。
    鱼的数量不多,游动范围很小,所需要喂养的饲料也不多。
    但现在幼鱼被投放到七八百米的海域范围,之前准备的饲料营养就明显不够了。
    除了这一点,还有一项原因。
    母舰储备鱼长期生活在“无风浪、无天敌、水流恒定”的舱室,突然进入开放海域的养殖圈,哪怕水流平缓,也会因环境突变产生强烈应激反应,幼鱼抵抗力弱,更容易因应激死亡。
    但这一点,除了让幼鱼慢慢适应外,别无他法。
    尚舰长便下令让养鱼组和科研人员结合,迅速调整喂养方式,再想办法改善养殖环境。
    这是一道死命令。
    无论多么难,也要克服一切困难来完成。
    所以当命令下达的当天,科研组就分成了两队。
    一队扎进母舰的物资舱,翻出所有储备的藻类干粉、丰年虫卵,在实验室里搭建起临时饲料调配台。
    他们将小球藻提取物和脱脂鱼粉按比例混合,又小心翼翼地加入微量的维生素b12溶液。
    之前的饲料只够顶饱,现在得把天然饵料里的营养都‘补’进去,先从少量试喂开始,观察幼鱼的摄食和活动情况。
    他们连续熬了两个通宵,终于调试出三种不同配比的强化饲料,第二天一早就用小艇送到养殖圈,投喂给存活的幼鱼。
    当初投放的两百条幼鱼已经死去了三分之一,如今只剩下一百多条了。
    另一队则忙着改造母舰底层的一间舱室,要在这里搭建“小型饵料培养系统”。
    队员们搬来透明的亚克力培养池,接好循环水管和温控设备,先在第一个池子里倒入经过过滤的海水,撒下扁藻种子,再打开模拟阳光的led灯。
    浮游植物是一切海洋生物的基础,得先让它们爆发出长势。
    然后将这些藻类投入海洋里,去模拟原生态大海的环境。
    周舒晚如今不用监测海下状况,比较闲。
    所以一直跟着科研小组行动,她想多观察学习一下在这种无数客观因素影响的环境下,科研小组会如何改天逆命,实现养鱼自由!
    说不定,他们就是大海恢复生态系统的第一步!
    三天后,原本清澈的海水变成了淡淡的绿色,池子里满是游动的扁藻。
    周舒晚看着,都有些犯密集恐惧症。
    队员们又将这些藻液引入隔壁的培养池,投入培养出来的卤虫卵。
    不到两天,池子里就出现了密密麻麻的卤虫幼体,它们在藻液中穿梭摄食,活蹦乱跳的样子,让在场的科研人员都松了口气。
    而周舒晚这种完全不懂的人,则只觉得头皮发麻。
    她连人都站得离池子远了一些。
    科研人员将这些藻类、虫卵都分批投入了养殖海域。
    养殖圈内,幼鱼们也在逐渐适应新的环境。
    它们一开始显得有些迟疑,游动缓慢,躲避在养殖圈的角落。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逐渐变得活跃起来,开始成群结队地在圈内游动,争抢着科研人员投放的饲料。
    起初,饲料的投放量很小,科研人员生怕幼鱼一下子吃撑了,导致消化不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