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19章 少发一分钱  高校难就业,影响我技校造航母?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条路,打破封锁,自己建立完整的产业链。”
    “可这条路太难了,在硅基半导体这条路,我们已经远远落后了。”
    “哪怕再给三年时间,我们也未必能突破层层障碍。”
    “光刻机、蚀刻机、单晶炉,每一样都有严密的专利保护。我们可能绕过其中某一个环节,但无法全都避开。”
    “专利壁垒,本来就是那些企业用来对付竞争对手的致命武器。我和集团高管一致认为,在硅基这个赛道上,很难真正靠自己走下去。”
    听到这里,王阳有些迷茫了。
    两条路都行不通,还有什么希望?
    董事长到底想表达什么?
    一个个疑问在他脑海中反复回荡。
    这时,汤城继续开口了,解开了他的疑惑。
    “我准备试一试第二条路,既然硅基路已经堵死了,那就换一条路,直接进入碳基半导体领域。”
    “以石墨烯芯片为起点,打造出一套完整的碳基产业链。”
    “这条路一样不容易,但最大的好处是——国外的专利壁垒在这里对我们不构成障碍,我们有机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还可以抢先一步,建立领先优势。”
    汤城的话刚说完,王阳惊得说不出话来。
    开辟一个全新的赛道?掀起一次行业的巨变?
    直接从基础材料开始升级转型,引领整个半导体产业的变革?
    单是这个思路,就已经足以撼动整个行业格局。
    王阳做梦都没想过,汤城居然会有如此宏大的计划。
    这是一个能改变历史级别的布局。
    如果成功,龙腾将成为时代的标杆,改写全球电子产业的规则。
    那是一种开天辟地的壮举。
    即便是王阳这个经历过多次大风大浪的中年人,听完后也热血沸腾。
    在国内,没有几位企业家能达到汤城这样的格局与胆识。
    面对强敌围堵,汤城的选择不是低头认命,而是推翻桌子,从头再来。
    然而,正当王阳还在震惊和兴奋中回味时,一个新的严峻问题,突然跳进了他的脑海中…… “石墨烯芯片?炭基半导体?”
    王阳低声重复了一句,脑海中立即联想到了自己。
    更准确地说,是联想到自己所在的龙腾晶圆厂。
    要知道,目前晶圆厂所有的生产线,都是以硅为基础材料进行的。
    从单晶硅、硅晶圆,再到硅晶棒……所有这些都是围绕碳化硅展开的工艺。
    假如正如董事长所说,要引领下一代半导体的发展,走炭基路线,使用石墨烯这种新材料的话,那么龙腾晶圆厂现在的存在价值就会被彻底动摇。
    以往积累下来的技术、设备、经验、流程,都会变成一堆过时的老古董。
    一切都得从头来过。
    从研发如何生产出高质量的石墨烯单晶晶圆开始。
    提纯怎么做?怎么熔炼?又如何生成像单晶硅那样整齐的单晶石墨烯棒?
    之后还要经过研磨、抛光、切割,形成一片片可用的晶圆片。
    这一整套工序,全都得从零起步。
    对晶圆厂来说,等于彻底放弃多年努力积累下来的全部成果。
    要在一张全新的白纸上从零作画。
    这期间耗费的人力、资金、时间,谁也无法估量。
    毕竟,没人知道要克服多少难题,才能让石墨烯稳定地形成单晶结构,再制作成晶圆。
    每一项研究都要稳扎稳打地推进。
    两三年内如果没有突破,晶圆厂很可能将一直处于停工状态。
    到那时候,晶圆厂除了研发部外,其他部门可能会被完全撤销。
    “董事长,如果转型做炭基芯片,我们晶圆厂是不是就没了存在的意义?”
    王阳抬起头,看着面前的汤城。
    他此时已经恢复了冷静。
    确实没错,晶圆厂发展得好,并不等于整个龙腾集团也能腾飞。
    反之亦然。
    “如果可行的话,我建议董事长是否能考虑,保留晶圆厂当前的硅晶圆业务,另外组建一支独立团队专门研究石墨烯晶圆技术。”
    冷静下来的王阳立刻提出一个折中方案,希望最大程度地保全晶圆厂现有的基础。
    在不耽误主业的前提下,另起炉灶搞研发,双线并行,互不影响。
    “王总,根据摩尔定律,硅基芯片已经接近1纳米的极限,如果再缩窄工艺,量子隧穿现象就会变得无法控制,所以我们必须换赛道。”
    “退一步讲,就算龙腾集团不主动转型,未来五到十年,其他厂商也会开始寻找硅的替代材料,你同意吗?”
    汤城见王阳仍在坚持,只得耐心解释。
    “是的,这一点我不否认。”
    王阳点了点头。
    芯片行业竞争激烈,晶体管必须越做越小,才能在同样大小的芯片上集成更多晶体管,提升性能。
    但这条路是有尽头的,也就是1纳米极限。
    一旦跨过这个线,晶体管会频繁漏电,电子乱跑,芯片完全无法正常工作。
    这不仅是一个技术难题,还有个更头痛的问题:散热。
    芯片越先进,晶体管越密集,产生的热量也越惊人。
    工艺越先进,发热就越严重,这对芯片性能和使用寿命都会带来严重影响。
    正因为量子隧穿效应和散热这两座大山,硅基芯片已经走到瓶颈。
    要想提升芯片整体能力,就必须找到全新的材料。
    炭基半导体正是龙腾集团提出的替代方案。
    从整个行业的发展角度看,这个思路没错。
    王阳也明白这一点。
    但他接受归接受,心理还是难以割舍。
    他是晶圆厂的负责人,考虑更多的是厂区数千员工的命运。
    立场不同,感受自然也不一样。
    “董事长,如果全面停产硅晶圆,晶圆厂转型碳基晶圆,预计多久才能拿出成熟工艺?多久才能投产?”
    “一年?两年?还是三年?这段时间数千员工怎么办?所有费用都只能靠集团总部输血?”
    “就为一个前景不明朗的项目,就放弃已成熟的产线和经验,我们员工心里,真的很难接受。”
    王阳始终是从员工的角度出发,希望能够保留晶圆厂的基本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