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84章 函谷关上(3)  三塑强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他们无法说假话,更不能无中生有的抹黑。
    可他们要是说真话,岂不是说我等要为大汉新制歌功颂德?
    其他不说,如果不是大汉新制,朝廷哪有能力应对“四年五灾”?
    届时且不说如同黄巾之乱的反叛会不会此起彼伏,可能连世家大族都会造反。
    他们可是知道,兖州大地震后,在那些世家大族的宅院中,发现了大量的兵器甲胄。
    仅仅近乎完美地应对了“四年五灾”,快速剿灭雍凉叛乱,让大汉北方平稳发展,就足以证明大汉新制远胜于旧制。
    可他们若敢胡说八道,便会被记于史册之上,遗臭万年。
    看到这些人都不开口,蔡成便笑着说道:“丞相大人,能否说一下这些年来,大汉北方发展的总体情况?”
    “还是从‘四年六灾’说起吧。”荀彧点头说道。
    “《汉报》上不是说‘四年五灾’吗?”杨彪问道。
    “公历394年,大汉实则发生了三灾:吉州、幽州雹灾,并州蝗灾,以及箕州水灾。”荀彧解释道。
    “只是箕州刺史公孙度为了不给朝廷增加压力,只报了水灾,既没说火灾的严重程度,也没有向朝廷请求赈济。故内阁也就没公开到《汉报》上。
    “其实水灾极为严重,几乎冲毁了半个朝鲜半岛。而实际救灾、赈灾的是驻扎在箕州的护民军。”
    荀彧喝了口刚刚端上来的茶水,继续说道:
    “从救灾、赈灾上来说,‘四年六灾’虽然给朝廷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但也因及时救灾、充分赈灾,把损失降至了最低。
    “其中,兖州地震因房屋倒塌砸死亡、失踪共一万五千三百七十二人,吉州、幽州雹灾死亡五十七人,吉州雪灾死亡七十三人,箕州洪水灾害死亡、失踪共三十八人。
    “‘四年六灾’总计死亡、失踪人数一万五千五百人。
    “雍凉大旱和并州蝗灾,没有因受灾而亡之人。
    “五年来,朝廷赈灾人口总数达一千三百余万口。
    “赈灾用粮总计六十五亿斤,平均每位灾民不分老弱妇孺,平均每个灾民可分到五百斤赈灾粮;
    “赈灾肉食总计一亿三千万斤,平均每个灾民可分到肉食十斤;
    “赈灾菜蔬总计七十八亿斤,平均每个灾民可分到六百斤赈灾菜蔬。
    “也因朝廷全力救灾、赈灾,才导致‘四年六灾’死亡人口控制在两万之内,但也基本掏空了国库。
    “之所以国库没有被完全掏空,是基于灾难发生时,其他各州的全力支持。
    “雍凉大旱,除掏空了陈仓、敖仓和长安仓外,其他赈灾物资皆为青冀两州援助;
    “兖州地震,主要由豫徐两州援助;
    “吉州、幽州雹灾,主要由冀州援助;
    “并州蝗灾,主要由雍州援助;
    “吉州雪灾,主要由青州援助;
    “箕州水灾,未向朝廷要求援助,是驻扎箕州的护民军拿出军粮和军用物资进行的赈济。
    “为救助箕州百姓,箕州护民军改一日三餐为一日两餐,同时大量捕鱼,才保证箕州百姓无一人因水灾冲毁庄稼而挨饿。”
    这些数字从来没有在《汉报》上公布过,杨彪等人虽然知道过去的五年中,大汉经历了“五灾”,不,现在是“六灾”了,可他们并不知道朝廷赈灾的力度。
    如今闻之,个个瞠目结舌,心神俱震。
    原来朝廷赈灾的力度如此之大?
    “如此多的粮食、肉食、菜蔬和物资,从何而来?”马日磾问道。
    荀彧一笑。
    “这些年来,大汉耕地已高达十一亿多亩,新增加的竹稻,亩产可达千斤。
    “此外,稻(水稻)、黍(黄米)、麦(小麦和大麦)、稷(小米)、菽(黄豆)、稌(糯米)等的产量亦比中平五年时,总体提升三到六成不等。
    “朝廷目前在北方各州拥有养殖场十九万六千余处。
    “其中,鸡鸭鹅养殖场五万三千余,水产养殖场一万七千余,生猪养殖场七万余,牛羊养殖场五万余。
    “此外,大汉海鱼及淡水水产捕捞量比过去增长了六倍。
    “五年来,除竹稻之外,大汉新增菜蔬物种九种,新增瓜果物种十一种,”
    说完,荀彧既自豪又不乏挑战地望着这些朝堂旧臣,意思是:
    怎么样?内阁在位五年,比你们这些人在位时做得如何?
    杨彪等人在荀彧带有一丝挑衅的目光下,都低下头去,不敢直视。
    他们确实无法比,连个零头都比不上。
    只是对军事一直比较有兴趣的前司棣校尉杨勋开口问道:“有如此之多的养殖场,为何不建养马场?”
    众人一听,顿觉有理。
    鸡鸭鹅、猪牛羊都有了,就连水产养殖都有了,怎么会没有养马场?这肯定不符合常理。
    荀彧呵呵一笑,说道:“是吾说漏了。”
    随之荀彧告诉大家:
    大汉当前已拥有祁连山马场两处,焉支山马场一处,总共存有各类马匹十二万,主要由西羌负责放牧;
    在河州朔方郡的阴山脚下建马场一处存有各类马匹七万余,主要由氐羌和鲜卑人负责放牧;
    幽州云中郡建马场一处,有各类马匹六万余,还有约十三万头牛和五十万只羊,主要由鲜卑人负责放牧;
    在幽州的松漠郡(后世赤峰市一带)建马场一处,有各类马匹近十万余、牛三十万头、羊七十万只,由乌桓人负责放牧。
    在吉州大泽郡(后世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建养殖场一处,有各类马匹约十三万匹、牛四十万头,羊一百二十万只,由扶余和羯羌人负责放牧。
    听到如今大汉有如此的养殖场,让诸公再次震惊当场。
    只是杨勋还保持着一点清醒,继续问道:“敢问丞相,幽州何时有了松漠郡?吉州的大泽郡又是怎么回事?”
    众人一听,对呀,这松漠郡、大泽郡是从哪儿来的?
    他们突然发现,他们现在竟然不知道大汉的疆域到底有多大,边界又在哪里。
    如此,他们如何还能重返朝堂为官?
    不行,他们得在日常保持着与内阁、兵部的联系,尤其是要时时注意大汉疆域的变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