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523章 退路  隆万盛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魏广德在内阁开完散衙前例会,就让芦布收拾屋子,自己迈步走出去。
    其实对于他们这类人,早走晚走都那么回事儿,没有御史会盯着他们上下班的点。
    今日魏广德其实来了点兴趣,想到倭国那边内斗怕是又要杀得血流成河,不免心情舒坦至极。
    于是,他也想要把夷人杀个片甲不留。
    早早下班,就是要去外城别院里去好好耍耍,他又想骑俞大猷送来的那几匹大洋马了。
    只不过出了宫门,走到自己轿子前还没上轿,旁边候着的长随就凑过来,在他耳边小声说道:“老爷,张府那边递话,请老爷散衙后过府一叙。”
    “张府?”
    魏广德一挑眉,追问一句。
    “就是首辅大人府上,说是张府游管家直接找的张管家。”
    长随小声说道:“因为马上就散衙,所以张管家没让我们把消息带进去,就在外面等您出来再告诉你。”
    “知道了。”
    魏广德嘴上说了句,不过脚步却像扎了根似的一动不动。
    虽然人未动,不过心思却在活络。
    他不知道张居正这个时候找他做什么,难道病情好转?
    也不对啊,病情好转不该继续养着,好早点下床才对。
    可若是病情恶化,他还有精神见自己?
    难道.....
    心思电转间,他似乎猜到点什么。
    “唉.....”
    魏广德叹口气,这才弯腰钻进轿子里,坐稳后,才对外面喊道:‘去张府。’
    之前那点心思已经烟消云散,不管怎么说都是二十年的老相识,如今眼看着人不好了,魏广德不可能真的不去见他。
    四个轿夫随着长随喊声,同时发力抬起大轿,快步向宣武门方向而去。
    半个多时辰后,张府门前。
    此时中门打开,张居正长子张敬修带着一种兄弟再次迎接魏广德的到来。
    “你们哥几个都在这里,叔大那里可有人照应。”
    魏广德看到张居正几个儿子,还有游七、姚旷这几个张府管家都在,笑说道。
    “魏叔说笑了,父亲那里自然有人伺候。”
    张敬修带着兄弟行子侄礼,把魏广德迎进府里。
    入内后,魏广德已经收起笑容,小声问道:“你父亲现在身体如何?”
    “还是时好时坏,今日下午精神好些,所以请叔父来此一叙。”
    张敬修脸上依旧愁容满面,不过还是小声答道。
    “若是缺人参、鹿茸,市面上不好,就叫人去我那边取。
    我家里,这些补品倒是不缺,只管拿就是了。”
    魏广德对他说道。
    “魏叔之恩,我等兄弟感激不尽。”
    张敬修急忙又带着几个兄弟要行礼,魏广德一把拉住。
    他手劲不小,拉着张敬修,他就没法弯腰了。
    “我和你父亲二十多年前就认识,他没和你说过吗?
    那会儿我还在翰林院,他也在,之后入朝也是差不多的时间,又经常在裕袛见面聊天。
    甚至有一年,我和他在王府偏院共处一年有余。
    我哪需要你们感激,等你父亲病好,给我摆桌丰盛宴席就成。”
    魏广德笑笑说道。
    很快,张敬修带着魏广德到了后院一个雅致院子,魏广德对这里也不陌生,等进入正房,终于看见又是俩月未见的张居正。
    “叔大兄,看你气色似乎大好,可喜可贺。”
    魏广德注意到眼前的张居正虽然依旧消瘦,可今日一见,其精气神似乎又上来了。
    此时的张居正靠在靠背上,看到魏广德进来只是勉强笑笑。
    虽然比上次气色好了许多,但依旧感觉气若游丝,似乎随时都会断气似的,完全如同行将就木老人般。
    “善.....善贷,这边坐。”
    张居正指指身旁,魏广德过去,张敬修搬了张凳子放在那里,魏广德这才坐下,问起张居正病情。
    “今天只是感觉精神好了不少,但身子依旧难受,我都不知道能不能熬过去......”
    坐在张居正旁边,能闻到一股浓浓的汤药味,这段时间张居正完全就是药汤吊命。
    闲话几句,张居正忽然挥退左右,连自己儿子都没让留下。
    魏广德知道,这是正戏来了,张居正这个时候找自己,目的应该就是这会儿了。
    不声不响,魏广德这会儿就静坐在那里,听张居正说话。
    “善贷,这关我也不知道能不能过得了,躺在床上时常精神恍惚。
    不过也因此,让我有更多时间思考大明国策。
    虽然之前反对你对士林优免提出的那些策略,其实不是不好,而是根本喂不饱下面那帮人。
    就算你给了他们优免田亩之数,但当今士人皆免早已经深入人心。
    此策执行,看似给他们留下退路,但他们不仅不会感激,还会因此心生不满......
    还有,从我执掌宰辅之位,先行考成法,力图提升官员办事效率,再定一条鞭法.....
    清丈田亩,摊丁入亩......
    可都是为了朝廷,也没有要他们多出一分银子......”
    此时的张居正说话,有时候看似有逻辑,但有时候则是逻辑全无,时常话题不断转变。
    若不是魏广德这十来年一直和张居正在一起,对他那些政策发布前后非常熟悉,都不一定能完全理解他的话。
    到这个时候,魏广德已经确定,张居正其实也开始担忧身后事。
    他没有担心御座上那位,而是担心下面那些官员,因为清丈田亩损失利益的士绅,会联合对张家子弟发难。
    终于,张居正眼中似乎又恢复了一些清名,也说到正题上。
    “我这身子,也不知道能不能熬过来,只希望有个万一,你能护住你那几个子侄,叔大就感激不尽了。”
    说完话,张居正双眼盯着魏广德,片刻不曾移开。
    “叔大兄,你的心思我懂。
    其实,这个时候急流勇退不失为一个明哲保身之法。”
    魏广德来的路上也考虑过,当下张家救命的法子,莫过于张居正致仕。
    朝廷对于官员致仕和死在任上,其实处理上是有区别的。
    一般来说,官员致仕,就算有什么,只要不是深仇大恨,也不会继续逼迫。
    可若是死在任上,难免落个贪恋权势的恶名。
    张居正此时主动请求致仕,至少对他清名无碍。
    “致仕吗?如此可以保全嗣文他们?”
    嗣文,就是张敬修的字,到这个时候,一生要强的张居正也不得不更多考虑家族子弟。
    “都退出朝堂,我有把握压住。
    等上十年,再谋求复出。”
    魏广德压低声音道。
    张敬修这些人,品级不高,留在朝中,就会让人时刻想到他们。
    在魏广德看来,他们现在最大也不过六部主事,当然是挡不到什么人的道。
    可清丈田亩和重编黄册,对下面士绅利益影响太大了,许多士绅为此每年多交不少税银。
    虽然,这些其实本身就是该缴的,并不存在加税,可毕竟出的银子多了,这就是张居正的责任。
    看到张敬修、张懋修他们,难免不让人想到张居正。
    这种事情,过上几年,大家习惯了,也就渐渐淡忘了。
    到时候魏广德稍微活动下,让张家子弟重回官场也不难。
    只不过,只要不做京官,问题就不大。
    留在京中,多少还是树大招风了。
    “容我再想想,十年,或许真有些活的太久了。”
    张居正有些落寞道。
    说实话,他曾经想过还政皇帝,但是真没想过这么早就致仕,即便已经做了十年首辅。
    张居正最后感慨的一句,听到魏广德耳朵里却多少有些刺耳。
    魏广德猜测张居正这个时候怕是想都了被他搞下去的高拱,确实,高拱都死了好几年了。
    等魏广德从张府出来的时候,面色很是木然。
    坐回轿子里,他还在琢磨张居正那句感慨。
    “顾命大臣,难道都活不久吗?”
    在摇晃的大轿里,魏广德双眼忽然精光一闪。
    他想明白张居正为什么会如此感慨了。
    确实,所谓顾命大臣,无非就是皇帝年幼登基时不会处理政务,需要有人辅佐。
    而辅佐的大臣,很容易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大权独揽,从而威胁到皇权。
    当初隆庆皇帝为什么忽然下诏要他赶回京城,难道朝政有高拱、张居正还应付不来?
    当然不是,那是隆庆皇帝也在防备高拱和张居正。
    那时候的高拱,已经有些尾大不掉,而仅仅是张居正,怕是制衡不了高拱。
    于是,才有急招他回京,希望集他和张居正的合力,限制高拱。
    最后,太后下诏驱逐高拱,怕也在隆庆皇帝的遗嘱里,只不过太后因为张居正和冯保的行动,提前发动。
    魏广德终究晚到了,而两位太后也按照隆庆皇帝最后的布置,提前发动罢免高拱的行动。
    隆庆皇帝应该是深知他这个老师的德性,所以看似信任,但实际上并不完全信任。
    李春芳、陈以勤都是裱糊匠,不能给大明朝堂带来根本性改变,于是他被迫重新启用高拱。
    可是高拱需要制衡,他这个人太刚愎,于是就有了他和张居正。
    至于冯保,外间传闻魏广德也不确定。
    不过,从内廷中安排顾命大臣的,冯保还真是内监第一人。
    历史上揽权的太监多了,可还真没有成为辅政大臣的说法。
    毕竟,朱元璋设有铁牌,言明内臣不得干预政事。
    “还政,必须还政。”
    魏广德现在自感年轻,还不想急流勇退。
    让皇帝做主,让他充分掌握权力,对魏广德来说无疑才是明哲保身最好的法子。
    当然,他谋划多年的计划,也要执行下去,不然前功尽弃也是可惜。
    有了这个念头,魏广德才忽然感觉浑身轻松起来。
    “我还真是贪恋权位啊。”
    魏广德心里也感慨一句,为了当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辅,也算是煞费苦心了。
    至于功高震主,那无所谓,只要操作得当,就不是威胁。
    比如东征倭国,只要把责任推到万历皇帝身上,打赢了皇帝荣耀加身,威望大涨,打输了他背一部分黑锅,反正把功劳分出去,给皇帝,给兵部,给带兵主将,他得个运筹之功就好。
    此时,坐在轿子里的魏广德和那位躺在床上的首辅大人在想同一件事儿,都在给自己谋划后路。
    而在草原上,已经点亮了无数火堆,一大群人在一起载歌载舞。
    黄台吉的队伍中午抵达板升城,郑洛陪着忠顺夫人,与扯力克、恰台吉一起迎接他的到来。
    黄台吉既没有和忠顺夫人一起并营,也没有去扯力克答应,而是在板升城西北方向扎营,算是交战双方的中间。
    当初麻贵也考虑过这个位置,不过想到被蒙古人三面合围,他最终还是没有选择这个位置。
    黄台吉当然没有这个的顾虑,反而这里让他感觉更加安全。
    王帐之外,一排矮几摆开,每张矮几后坐着两个人。
    中间的,自然是顺义王和忠顺夫人的位置,左边是郑洛和麻贵,右边是扯力克和恰台吉,之后才是其他人。
    四处的火堆把这里照的灯火通明,许多人已经围着火堆跳起欢快的舞蹈。
    郑洛不时和黄台吉遥遥举杯,然后一饮而尽。
    大明的官员,不喝酒的少,不仅是因为这个时代酒精度数低,更是因为在科举时已经把吃喝赌都学会了,学精了。
    而郑洛一边不时和黄台吉聊上几句,眼睛却盯着不远处一张桌子。
    那是板升城派出来迎接顺义王的代表,正是阿力哥。
    大成比吉算是黄台吉的职儿媳妇儿,自然不用出来迎接大汗,只需要派出代表即可。
    而郑洛派出的齐成,在白天联络阿力哥失败后,自然就把今晚的接风宴当做机会。
    是的,一大早阿力哥就作为板升城代表,出城迎接顺义王,和忠顺夫人、扯力克在一起,齐成如何于他交流。
    随着酒席进行,不时有人进进出出,酒量浅的已经回帐篷休息去了,而酒量大的则找地方小解。
    当阿力哥起身,和相熟朋友打着招呼出去后,齐成也从矮几旁起身,装作很急的样子快步跟了出去。
    终于,当宴会进行到深夜,酒席散场。
    黄台吉众人说道:“今日到此结束,明日下午来我大营,好好说说这板升城发生的事儿。
    有什么误会,当时候再说开了,还有,伤亡士卒的补偿,到时候一并解决。
    就在这里,我的王帐里。
    郑总督,本王很感谢朝廷的关心,到时也欢迎郑总督光临。”
    “朝廷对大成台吉的不幸很是震惊,更震惊于之后发生的冲突。
    派本督来,也就是帮着顺义王安抚部众,明日我必准时参加。”
    郑洛满脸笑容应承下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