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六十八章 故意得罪人,还是真傻逼? !  我穿越明末了但金手指丢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离开了松山城,前面便是小凌河。
    小凌河,中国辽宁省西部河流,又名锦川,辽朝时称小灵河,元朝后改为现称,与大凌河对称。
    过了小凌河,便是锦州城了。
    小凌河绝对不小,宽阔的小凌河上,渡桥渡口都仍在明军手上。
    这事让陈甲新吁一口气。
    清兵若真的大举来犯,这些渡口渡桥绝对不会不占据。
    这也间接证明:来犯的确是小股精锐。
    这条松山城面前的天然天险,不知何故,却挡不住清兵的鉄骑。
    清兵说来便来,说围困便围困,“将锦州城外的庄稼收割完毕,并扫荡清除明军在锦州外围的据点,彻底切断驻锦明军与外部的联系。翌年三月,皇太极进一步采取措施,在锦州城外筑起座营垒,环城相列,在营垒外深挖壕沟,树起栅木,而各营间又有深壕相连,将锦州围得“水泄不通”。”
    然后洪承畴率领十三万大军援求,居然被对方“定下掘壕围困断敌粮道之法,壕深八尺,上广一丈二尺,下极狭窄,仅可容趾,马不能渡,人不能登,有掉落的,没有容纳脚的地方,不能再次出来。在二十日这一天里,清兵拼命掘壕,从锦州西面往南,穿越松山、杏山之间的通道,一直到海口,连掘三道大壕,将明军包围起来,切断了其与后方的一切联系和粮饷供应。”
    难道明军都是瞎子,看不见敌人所做的一切吗?
    后世研究说明军后期已不敢与清军面对面野战了:“将官畏死。明军在松山与清兵对阵时,兵员和火器都胜于清兵,本应决一死战以解锦州之围,但是一些明军将领畏死,却弃战南逃,如原大同总兵王朴为了自己活命,不顾全军安危,违约先遁,造成明军松山大败。又如明廷为了解救洪承畴,命顺天巡抚杨绳武、兵部侍郎范志完率军赴松山解围,可是“皆敛兵不敢出”。”
    明军不敢出城野战,才会任由清军掘壕筑寨,自己困死自己。
    但在原时空的历史上,还是有一些明军敢直面清兵浪战的,如秦良玉的白杆兵、卢象升的天雄军。
    在这个时空,白杆兵也是敢战,也战死在对清作战上。
    现在只有卢象升的天雄军和吴三桂的关宁鉄骑,还敢与清兵面对面大战了。
    如今,力主对清作战到底的卢象升,对出使后金的使团是很不客气的。
    但因异人王朴大败北鞑十万大军的名头太晌,引起了卢象升的兴趣。
    卢象升亲自领兵出迎。
    锦州城外,长枪如林、旌旗飘扬的天雄军列阵而立,全场肃穆无声。
    王小龙眼前简直如看电影中镜头。
    如此纪律严明,列阵如山,难怪天雄军号称明末强军。
    王小龙得知卢象升亲自出迎,亦对这位文武双全,上马能提大刀杀敌的进士老爷极为钦敬。
    「卢大人竟然亲自来迎,倒是懂事的。」陈新甲这个老头虽然喜怒不形于色,可这心底却倍感有面子。
    虽然名为和谈主使,但他的官位只是右佥都御史。曾经贵为五省总督的卢象升,虽然已经因父亲病亡,丁忧致仕,现在朝廷夺情起用作按察使,位卑却权重,手拥一万五千天雄军此等强军。
    无论作为和谈后盾,或是抗敌前锋,卢象升都有傲人之处,早已到处招人妒嫉。阉人高起潜已经屡次故意事事掣肘,切断象升粮饷,屡屡调走象升部生力军,令他苦苦死守锦州,却没法调集各方重兵与建奴决战。
    这家伙,好好的年少进士,偏偏学了那个袁蛮子,要去当武将。活该你招人厌恶。
    现在吃了苦头,应该是醒觉了吧?
    罢了,看在你这一回懂事。回京后在诸位阁老面前为你美言几勾吧!
    那知卢象升竟像是完全没看到面前不远处骑着马身穿绯红色云雁官袍的文官老头。
    他锐利的眼神四下扫射,马上看到了被几名武将簇拥在中间的短发异人。
    实在这位异人虽然已经长发披肩,但身穿锦袍,无盔无甲的这个四十来岁男子,骑在马上那股漠视一切,笑看风云的气质,与他身旁如自己一般全身甲胃,神情紧张肃静的将军们大不相同。
    「请问那一位是在燕京以二十八骑大破北虏十万大军的异人王少保?卢建斗有请相见。」卢象升声如洪钟,全场人等震惊侧目。
    你卢象升不是出城来欢迎使团的?!
    难道唯有异人王朴才是你想见的人物?!
    王小龙都被弄得一呆,深感不好了。好家伙,你这种恃才傲物,自以为文武全才瞧不起人的历史猛人,看来也是个读书读傻了的蠢人!
    你这是故意得罪人,还是真傻逼?!
    你文武全才,能感动下属骄兵悍将又怎么样了?!跩得像二百五般,不知道本朝大明的皇帝老儿既想文官能掌兵,偏偏又最怕文武双全的文官能让丘八不要钱卖命吗?!
    老子是穿越者都没有你这么屌,难怪这家伙在明末到处招人妒恨,最后死得那么惨!
    在原时空的明末,当过最辉煌人生的五省总督卢象升,在剿寇成功后,巧遇父死丁忧致仕了。
    一年后才因女真入寇京师,被夺情起用,调任宣大总督,成功屯田抵抗清兵,崇祯帝下旨嘉奖,并让其他边镇引例学习。这便已经很招人忌恨了。
    各地军阀都是喊穷要军饷,就你一个不要钱打仗还能自己屯田得粮二十万石?!
    你是想学曹魏,咱们还不想功高震主被莫须有呢。
    但说真的,这种文武双全,上阵敢身先士卒骑马砍人的猛人,军人是真的服气的。
    他屡被自己人坑害,却不是军中将军们,而是皇帝老儿身边的太监亲信和政治对手文官们间接弄死了他。
    原历史记载,崇祯十一年(1638年)冬,清军三路大举南侵,北京戒严,下旨夺情,召卢象升入卫京师。崇祯帝和战不定,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杨嗣昌主张议和;但卢象升主张坚决抵抗,遂率诸将分道出击,与清军战于庆都、真定(今河北望都、正定)等地。然杨嗣昌手握兵权,事事掣肘,切断象升粮饷,屡屡调走象升部生力军,致使号称「总督天下援兵」的象升部只剩区区五千老弱残卒。是年十二月十一日(1639年1月),卢象升移兵巨鹿(今属河北)贾庄,稍挫败清军,颇有斩获。后断粮七日,全凭百姓自愿捐粮掺杂冰雪为食,然无一人叛。
    宦官高起潜统兵数万在鸡泽,距离贾庄不到五十里,象升派遣杨廷麟去求援,高起潜置之不理。卢象升知事不免,军中大哭,誓与清军决一死战。随拔寨而出,于蒿水桥决战清军。史载「……骑数万环之三匝。象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
    很明显,这事是文官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杨嗣昌和监军太监高起潜要蓄意弄死他。
    但背后有没有皇帝的指使,便很难说得清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