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93章 冬天的农场(二)  重回84东北开局干死一头大野猪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农场。
    附近的结雅河河面上。
    许大海一家四口,和大鱼拍完照后,继续和孙强聊天。
    后者刚才为了钓大哲罗鲑,双臂酸麻,脱力,打算抽抽烟,多缓一会儿。
    “其实今天能收获这么一条大家伙,我就挺知足的了!
    甚至可以说,这很可能是这次远东之行,我钓上来的最大的鱼了!”
    “嗯呐,眼瞅着要到年关了,我们过几天就回许家屯儿,你和我们一起走不?”
    许大海穿的也算厚,但和臃肿成企鹅的孙强相比,还要差一些,蹲一会儿就感觉冷,便站起来活动活动身体。
    寒风凛冽,宽阔的冰面上,有无数冰雪粒子快速滚动,发出沙沙沙的响声。
    突然。
    蹲在不远处,用孙强鱼竿钓鱼的小花,感觉一股力量从鱼竿上传来,啪叽~重心不稳,她直接趴在了冰面上。
    但双手依旧死死抓着鱼竿。
    眼睛里都是兴奋,大喊起来:
    “鱼!有鱼!”
    “快,帮忙拉!”
    “嚯,劲儿还不小哩!”
    哗啦啦~
    等把鱼从冰窟窿里拉出来,发现是一条非常漂亮的大狗鱼。
    “这是什么鱼?不像狗鱼。”
    小婷子好奇问,她是见过狗鱼的,但与上次见到的相比,感觉这条花纹,体型都有些不一样。
    “就是狗鱼!地域不一样,环境变了,一些鱼种也会有一些差别……看这花纹,多漂亮!”
    孙强扔掉烟头,快步走向大包,拿来卷尺,量过后发现有86厘米长,也是个大家伙。
    他又拿起那枚从鱼嘴里抠出来的“磷虾拟饵”,笑着对小花称赞道:
    “估计有30斤左右!啧啧~可以啊丫头,还知道用拟饵钓狗鱼!”
    狗鱼似乎非常不甘心,又撅列了几下,从冰面上跳起,能跃动一米高。
    鱼尾差点抽在孙强身上,后者便闪开几步。
    只要守住冰窟窿附近就行,鱼往哪里蹦,都随它了——零下三十多度的天气,鱼很快就变成了直挺挺的一条,去见它太奶了。
    “嘿嘿~”
    小花被夸的有些不好意思。
    她并不知道这条拟饵是来钓狗鱼的,只是认识是拟饵,随手挂上去,什么鱼咬钩就算什么鱼倒霉!
    看到小花钓到了大鱼。
    小婷子羡慕不已,又有些不服气,也开始钓。
    小花同样开始钓。
    两天鱼竿陆续上鱼,虽然大都只有几斤重,没有大鱼了,但大家非常欢乐。
    旁边的鱼获,也堆成了一山一般。
    孙强掏出小酒壶,抿了一口酒御寒,道:
    “这么快就要回去了?”
    “在农场待的时间不短了,你要是不想走,可以多住一段时间,农场又接了一条电话线,联系也方便。
    等你什么时候想回去了,我给你订机票。”
    “算了,还是和你们一起回去吧。”孙强把酒壶递给许大海,后者一仰脖,壶口悬空,也来了一口。
    入喉辛辣。
    暖流很快流遍全身,浑身不由颤栗两下。
    “来时坐飞机,回去又坐飞机,真是让你破费了。”
    “哈,小事儿,再多你钓到的这些鱼,打到的猎物,都无偿送给我的农场了,这些抵飞机票绰绰有余了。”
    “怎么可能,这些都不值钱的。”孙强摇摇头。
    “别谈钱了,要不就生分了!咱中午吃哲罗鲑!这么一条大家伙,今天先吃一部分,整出十几道菜来轻轻松松!”
    许大海拍了拍孙强的肩膀。
    他是愿意孙强在农场多住一些时间的,偶尔一起聊聊天,吃吃饭,吹吹牛,享受的很。
    上午八点多。
    众人返回时。
    孙强雪地摩托后边拖着的板子上,用网兜网着大量的冻鱼,比他往日的收获要大的多。
    “做感兴趣的事儿,确实是不觉得累呀!
    天气这么冷,环境这么恶劣,要是雇人捕这些鱼,恐怕要花不少钱!现在一分钱不花,哈哈~”
    顺着柳荫大道。
    往北开了五六公里后,只见河岸附近的冰面上,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孩子,在冰上玩儿。
    ——有的坐一块木板,双手各持一根木棍,在冰上滑。
    ——还有玩儿冰嘎的,但材质其实不是“冰”。
    这两种游戏比较简单,玩的也多是年纪较小的孩子。
    一群大孩子在更北边。
    有的在玩“骨响箭”——桦树皮做筒,马肋骨做箭,看谁的骨箭吹的又准又远。
    他们还拢起了火堆,或是把鹅卵石烧成高温,往冰面上抛,或是用罐头铁皮烧热水,把热水往空中撒。
    “怎么这么多孩子啊?附近有村庄?”
    小婷子惊讶道。
    “他们大都是农场工人的后代,少部分是城市孩子,来农场亲戚家住一段时间。”
    俄国经济不好,老百姓生存艰难,远东小城市的百姓尤甚!供暖都是问题。
    而农场工人家庭,虽然也不算富裕,但不缺食物,还经常有肉食吃,不缺衣物,木柴很多,也不缺壁炉燃料——所以不少亲戚,会把孩子送到这里来过冬。
    胡杨就这事儿,是像许大海做过汇报的,他东西孩子太多影响主人家生活。
    不过许大海答应了,孩子多一些,也能给两个大农场增加一些人气,只是不允许这些俄国孩子靠近他的别墅。
    瓦连京不在,他已经嘱咐过他的管家,要听许大海的吩咐。
    所以许大海实际管理着两个大农场,加起来后,总面积有60多平方公里。
    也就是九万多亩!
    真正的地广人稀!
    “海叔!海叔!”
    随着许大海靠近,一声声字正腔圆的中文,从一个个俄国孩子的嘴里飘出,遵从家里大人的教导,孩子们普遍对许大海很是尊敬。
    前者笑着和他们挥手。
    “哥,这些孩子都认识你啊!”
    “差不多吧,有时候闲的无聊了,我也会和他们一起玩儿。”
    “玩儿啥?”
    “逮鱼,掏灰鼠子,下套子,打兔子,抓鸟儿……还挺好玩儿的。”
    一回头,看到闺女,妹妹诧异的看着自己,许大海不由大笑起来:
    “其实啊……你们这个年纪,渴望长大,但等到三四十岁,可能又会羡慕小时候了。
    当然,和孩子们打成一片也有好处,除了能更好的了解当地生活,也能更好的融入进去。
    毫不夸张的说,虽然我不是俄国人,但我现在已经获得农场工人们的拥护了!遇到一些事儿,率领农场工人们就能解决!”
    许大海研究过海外华人华侨生存状况,很多并不愿意融入当地,甚至一些老板,从骨子里看不起当地土着,对土着心存警惕与敌意。
    必要的警惕,当然是可以的。
    有些土着也确实野蛮,愚蠢,就像脑袋从小就天天让驴踢一样。
    但没有融入进去,也就如无根浮萍,出了事也获得不了当地百姓的帮助。
    甚至有些麻烦,就是因为苛待手下的工人,结果酿起祸患。
    “行吧……哥,我们能下去看看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