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25章 热热场子  1981,文豪从返城知青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看到余光中,这次过来参加活动的团员们都激动得一拥而上,同时喊:“余老师。”“光中老师,我当年读你的诗歌集的时候,都读哭了。”“余老师,帮我签个名。”
    没错,余光中的作品最早介绍到大陆的时候,主要是诗歌的。恰好八九十年代,两岸正在同时推行三通。先是小三通,后来又是大三通。
    当时,中央电视台cctv4还专门办了《天涯共此时》和《海峡两岸》等系列节目。节目最后,会公布老兵信息,姓甚名谁,祖籍何处,当年离家的时候,家里还有什么人。没错,这是在寻亲。
    不少老人因为这个节目,找到失散了四十多年的亲人,落叶归根。
    孙朝阳记得自己前世的时候,就有个从淡水回来的老人。老头当时年纪已经很大了,一辈子没有结婚。回到仁德县老家,终于找到了世上唯一的亲人,外甥。
    外甥很重感情,直接给舅舅养老送终。当然,老头也是大气,掏出所有积蓄,帮外甥办了家茶叶加工厂,改变了一家人的命运,也是一桩佳话。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余光中的名作《乡愁》不止一次地在报刊杂志上,在电视节目里被提起。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
    也赋予了这首诗超越文学作品本身的意义。
    孙朝阳怕他们挤着老人,忙道:“大家不要乱,回座位坐好,余老师的书我已经准备好了,等搞完活动,让余老签名,一人送一本。”
    他手一挥,领队阿丁就背着一个包裹过来,把一大摞书放在桌子上,正是余光中在国内出版的散文集《听听那冷雨》。
    书装帧得很漂亮,余光中很开心,说,这书当时出版社给了他五本样书,都送人了,自己却没有。现在终于又看到了,正好留着收藏。
    说完,就拿起一本,递给孙朝阳:“三石吾弟,签个名吧。”
    孙朝阳惊讶:“余老,这是你的书,怎么能够让我签字?没这个道理吧。”
    余光中:“可以的可以的,就是留个纪念。三石,当初我读到你的《文化苦旅》,真是惊为天人,散文原来还可以这么写,写这么大的题材。相比之下,我的东西就有点小确幸,小情小调了。”
    除了孙朝阳所率的中国散文家访问交流团的作家外,新嘉坡这边也来了十几个本地和大马的华人作家。
    大家互相见面,做自我介绍。因为是第一次见面,彼此都感到陌生。实际上,今天座谈交流会的主角是余光中和孙三石二人,别人都是为看他们来的。
    大家相互之间只礼节性地握手,又拿出自己出版的实体书互赠。
    场面很热闹。
    女主持人忙提醒:“各位先生,时间差不多了,请入座。”
    于是,孙余二人相视一笑,就上得台去,坐在沙发上。
    孙朝阳抓紧时间,提笔在《听听那冷雨》扉页上写道;“余老先生,我是看你的书长大的。于华。”然后又把于华二字划掉,改成“孙三石。”
    余光中大乐:“三石吾弟真是从心所欲啊!和你这种有趣的人交朋友,乃是人生一大乐事。”他随手又把书和笔递给主持人:“我是看你的电视剧长大的,你也签个名吧?”
    原来这个女主持竟是个女明星,名字叫林相萍,前几年出演了大红电视连续《东游记》中龙三公主一角。
    不得不说,女主持当真是光彩照人,而且普通话说得还不错。
    还好来的是林相萍,如果是《东游记》中的扮牡丹仙子的郭菲丽,这里估计早被娱乐记者挤爆了。
    相比之下,林相萍为人低调,很知性,这也是她后来家庭生活很和睦很幸福的缘故吧。
    龙三公主大惊:“怎么可能,怎么可能,那部戏才拍了没几年。“
    孙朝阳道:“余老是老夫聊发少年狂。“
    龙三公主才松了口气,快乐地给余光中签了名。
    在真实的历史上,再过几年,龙三公主会结婚嫁去岛省。
    等场面安静下来,女主持龙三公主就引导大家进入今日座谈会的主题:“孙三石先生,刚才你说你是读余老先生的书长大的,那么,你最喜欢余老先生哪一部作品?”
    作为一个有经验的主持人,龙三公主知道不能直接进入今日座谈的主题,要先聊聊天大家都感兴趣的日常,热热场子。
    “当然是散文集《听听那冷雨》”孙朝阳很肯定地回答:“爱死了那书。”
    余光中点头:“那是当然,今天是华语散文作家的交流。如果三石说喜欢我的《莲的联想》、《五陵少年》、《天国的夜市》、《白玉苦瓜》、《天狼星》、《与永恒拔河》或者《隔水观音》中的一部,你问是什么原因呢?他怎么回答,最后这场散文交流就变成诗歌交流会了。这在写作上叫跑题,是大忌。”
    孙朝阳耸肩:“也不是不可以,无论什么文学题材,描写的都是人类共通的普适的情感,万法归宗嘛。”
    众人继续大笑。
    孙朝阳接着说:“九十年代的时候,国内引进了许多海外作家的作品,余先生的书出了很多,但《听听那冷雨》卖得最好,尤其是在大学生中很受欢迎。大家或许不知道,我曾经做过一段时间《中国散文》社的社长,这么一本大卖的散文集自然是要读要调研的。这一读,才感觉到的其中的妙处,也认识到国内作家散文创作中的不足。”
    女主持龙三公主问:“三石先生,你说说国内散文创作有什么不足?”
    孙三石侃侃谈道:“一是选材偏大,不接地气;二是文字朴实厚重,少了些笔墨趣味。选材偏大的问题是,作家在创作的时候,总想写大题材,试图从狭小的个人情怀中走出来,关心时代和社会。美学上的追求,要求大境界,大气象,其实这样不太好。”
    女主持:“三石先生,您的《文化苦旅》不就是大境界,大气象,怎么您反而反对这种写法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