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27章 李先生  1981,文豪从返城知青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余老先生好奇,问这是为什么呢?
    孙朝阳抓了抓头,回答说,他听出版界的朋友说马伯庸先生是衰神附体,只要出他的书,就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意外。不是稿件丢失,就是责任编辑病倒,或者校对出问题。《风起陇西》的书经过千难万险,终于印刷成书后放进仓库,却又发生火灾,所有书籍都被付之一炬。
    他的小说放在网上吧,点击很高,很受读者欢迎,但网站却会莫名其妙出现技术上的问题。
    百试不爽。
    余老先生感慨:“这位马先生还真是。”
    众人听得有趣,继续大笑。
    女主持龙三公主见气氛很活跃,对今天自己的表现很满意,等场面上安静了些:“孙先生你是网文行业的先行者,最后问一个问题,也是在座所有散文家关心的。以前大家的散文创作都是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都有稿费,虽然不高,也是一笔收入,文章积累多了,可以结集出版。互联网开放免费,那么,稿费的来源从何而来呢?”
    这确实是所有人关心的问题。
    现在是互联网早期,虽然还有不少杂志在收稿,但报刊杂志已经渐渐不景气,前景黯淡。
    一时间,大家都沉默下来了。
    孙朝阳道:“其实,我对这件事倒是很乐观的。我历来有个观点,文学只不过是原材料开采,是产业链的上游。我们只要创作出好东西,创作出有影响的作品,自然会有下游来配套。而互联网的宣传度和传播速度,是千倍万倍于传统媒体的。就我所知,现在国内的新浪微博就有很多散文家因为写出一系列好作品而广为人知,成名成家,从网络走上传统作家,甚至知名主持人的道路。”
    他又聊起了故事,说,现在新浪微博上最着名的专栏散文作家萨苏,就是着名爱国将领萨镇冰的后人。他写自己在海外长居的生活,写他和日裔妻子的点点滴滴,写历史上的甲午海战,写老北京老警察的故事,就拥有狂热的粉丝。出了不少书,还是电视台专栏节目的嘉宾。
    众人听得眼睛大亮,热烈鼓掌。
    女主持龙三公主看了看手表,适时道:“感谢余光中老先生,感谢孙三石先生,感谢各位,让我们享受了一场文学的盛宴。”
    鼓掌,继续热烈的鼓掌。
    忽然,嚓嚓嚓,一片相机闪光刺得孙朝阳睁不开眼睛。
    他心中惊讶:今天没来几个记者啊,怎么这么大动静,东道主太热情了!
    等到恢复视力,定睛看去,却见外面涌进来一大群人,为首是一个穿着深蓝色西服的老人。
    老人大约七十来岁,头发有点稀疏,都梳到脑后,满面笑容。
    在他身后,是各色同样穿着深蓝色衣服的随从,都绷着脸,申请严肃。
    更多的记者,他们脖子上都挂着工牌和单反相机。
    在老者前面,有几个摄影记者不停捕捉镜头。
    但真是声势浩大。
    正当孙朝阳愕然这老头是谁,来这里做什么的时候,龙三公主满面惊骇地喊了一声:“资政先生。”
    竟有点口吃了。
    喊完就急冲冲跑过去。
    那位老者伸出手和她握了握,又朝孙朝阳和余光中走去,率先伸手:“余先生好,孙先生好,我读过你们的书,很喜欢。”
    余光中意外:“李资政,想不到在这里见到你。我们正在文学座谈,请坐,请坐。”
    孙朝阳这个时候终于弄明白来人的身份,正是新嘉坡的国务执政李光要。
    李先生是新嘉坡着名政治家,二战结束后,大马嫌国内华人数量太多,强令新马分家,于是一个新的国家就此成立。
    当时,新嘉坡还是一片荒地,甚是穷苦,而大马富裕,很多人都不愿意分家,甚至因此痛哭流涕。是李先生带着众人,从一无所有开始,建立了这座全球首屈一指的大海港,因此被新嘉坡人称之为国父。
    在李光要入座后,这个文学座谈会就很快被记者们围住了。
    余老先生在华语文学中地位超然,李光要和他很熟悉,估计已经见过很多次,二人一见面就开心地笑起来。
    笑毕,李光要向孙朝阳伸出手来握了握:“你们这次是在畅谈文学,孙先生,我读过你的《文化苦旅》感慨良多,心仪已久了。”
    孙朝阳:“惭愧,惭愧。”
    女主持龙三公主:“正是在中新散文作家的交流,李先生的光临让我们倍感激动,蓬荜生辉。”
    李光要显然很高兴看到孙朝阳,道:“既然是聊文学,恰好我刚读过《文化苦旅》,那我也参加一个。”
    说着话,他坐了上首,对孙朝阳道:“《文化苦旅》解决了困扰我们海外华人的一个问题,我们从何而来,我们文化的根在什么地方。”
    说着话,他看了看余光中吗,接着道:“那么,我们的根在哪里,是长江黄河泰山华山还是中原大地,是也不是,对也不对,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每一个海外华人。看了孙三石的文章,我有种体会,其实,我们海外的华人的共同符号是中文。只要是华人,都知道床前明月光代表着乡愁,折柳相送带着着依依惜别,大江东去代表着豪迈,这是我们共同的文化根基。只要你还说着中文,你和文化母体就断不了。中文,就是一根脐带,联通我们血脉的脐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