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90章 一位核心重臣终于升官了  臣本布衣,为何逼我称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作为皇帝,治国治人,可以允许臣子争抢,但必须在划定的范围里。
    无论臣子怎么争,怎么闹,最终拍板的必须是皇帝,最终受益的也必须是皇帝。
    杨一笑今天鼓舞臣子,是为了更大的提振臣心,而他之所以故意问询赈灾的办法,是因为要用这种手段更进一步调动积极性。
    但是 ,最终拍板的一定是他。
    所谓问询,象征性也……
    值此大灾环境之下,由不得臣子们各抒己见群策群力。
    虽然皇帝需要广开言路多听多看,但是涉及最关键核心问题的时候必须体现出君王的主见。
    这份主见,也可以称之为帝王意志,事情该如何做,内政该如何办,皇帝要一言九鼎,臣子们奉旨办差便是。
    就比如今日这早朝之上,杨一笑的最终意图恰是如此,他看似问询群臣,实则已经做好了所有的规划。
    一切,必须以他的意志而行。
    尤其是刚才经他一番鼓舞,户部尚书第一个站出来争抢请命,紧跟着是三省六部全都动起来,每一个官员都高呼着要鞠躬尽瘁。
    朝堂上的火候已足了,已足了。
    所以,杨一笑按部就班继续他的节奏……
    “诸位爱卿,朕欣慰也!”
    “看到大家的干劲如此高昂,每一个爱卿都有着为国为民之心。朕说句实话,感慨万千啊。”
    “古语有言,万众一心,我大唐官员必能齐心协力,顺顺当当的打赢这一场赈灾大战。”
    “然则,诸位爱卿的热情太高涨了……”
    “每个人都很踊跃,每个人都想奋勇争先,这等激情踊跃的情况,反倒会拖累了赈灾的效率。”
    “因此,朕这个皇帝不得不做出一些规划,由朕亲自安排,让各位爱卿各擅所长。”
    杨一笑声音慢悠悠的传荡,落入朝堂大殿每一个官员耳中,当所有人全都屏气凝息的洗耳恭听之时,杨一笑原本慢悠悠的温厚语调猛然一变。
    同时,他的脸色不再和蔼。
    语调,也变成了肃重铿锵……
    “诸位爱卿,朕有旨意!”
    终于,开始了。
    在此前回归的途中,杨一笑已经开始酝酿规划,归来之后待在宫中三天,他进一步梳理了心中的构思,所有的构思联合起来,便是今后大唐的一份国策。
    帝王之声,一言九鼎。
    接下来,一道一道旨意不断下达。
    很快就有精明的官员心生明悟,意识到杨一笑的旨意有着更深远用意。不但涉及此次赈灾的方方面面,而且似乎在趁机铺垫将来的内政。
    似乎,皇帝陛下在未雨绸缪啊……
    在杨一笑肃重的声音之中,越来越多的官员感受到他的深意,以至于大家渐渐的隐隐约约有种错觉,皇帝陛下竟然在提前应对每一年都有大灾。
    然而,每一年都有大灾?
    这怎么可能啊!
    官员们心中迷惑,纷纷在揣测不已。
    ……
    杨一笑这时却不再顾忌官员的心思,而是有条不紊的用他肃重之声不断开口,于是,整座朝堂大殿尽是他的帝王之音。
    “中书省,宋老生,朕有旨意,你且领之。”
    “朕命你领衔群臣,做好朝堂居中调度,统筹规划,并协助朕掌管机要。”
    “此次赈灾大战的一切政令,皆要由你中书省颁发和监督,要做到大政令绝不可动,小政令随时调整,救万民于水火,战大灾于当下。”
    “门下省,唐青云,朕有旨意,你且领之。”
    “朕命你协同中书,做好赈灾官员功劳考核诸事,凡有所功,即刻录入典籍,待到此次赈灾大战胜利之时,朕当以门下省所记录之考核对百官论功行赏。”
    “燕京京兆府,次府尹王乐相……“
    “王爱卿你一直以来辅佐京兆府尹杨辰一,对于京城诸多事物乃至整个京师之地诸事皆都娴熟,现下,府尹杨辰一尚在南云归来的路途之中,京中诸事繁多,朕便赐你全权。”
    哗!
    满朝官员无不震惊。
    好家伙,王大人终于多年媳妇熬成婆婆了。
    京兆府全权,陛下赐下的竟然是京兆府全权……
    这可是实打实的实权啊!
    王大人终于也达到了位高权重的高度。
    想当初陛下开国登基的时候,王大人因为要配合陛下而主动退让,明明是开国核心重臣之一,但却没能坐上六部尚书的位子。
    整个天下都知道,这位王大人功劳很大,在陛下起家的过程中,一直负责商贾贸易的赚钱大事。
    原本,大唐户部尚书的位子应该是他的。
    只可惜,由于超级门阀李氏突然和陛下联姻,不但送上了九项惊世骇俗大礼,而且有着震惊整个天下的传国玉玺,因此,李氏硬生生抢走了户部尚书的肥缺。
    而王大人呢?
    官职竟然只是个京兆府的次尹。
    官品只有三品,俸禄比各个开国重臣都要低……
    之所以王大人能够心甘情愿的坚持到今天,恐怕唯一能让他自我劝解的说辞只剩下辅佐皇长子这一条。
    而现在,皇长子由于出使南云的缘故,虽然陛下已经提早归来,但是皇长子却要继续在那边坐镇,直到大唐军队班师回朝的时候,皇长子才会跟随军队一起回来。
    皇长子是京兆府尹,掌管着整个京师的所有政务。
    但是满朝官员的心里都明白,小孩子哪能扛得起如此大事,陛下之所以让皇长子担任府尹,无非是从幼年开始培养而已。
    储君之路,历来如此。
    从小培养,慢慢培养!
    只不过皇长子虽然担任京兆府尹进行培养,但其实京兆府的政务一直是几位核心重臣共同分担,自从大唐开国至今,官员们已经视之为惯例。
    然而,今天,这个惯例变了。
    陛下故意在朝堂之上,金口御旨赐下全权,这意味着京兆府从此以后将会由王大人领衔,其余几位核心重臣则是渐渐从其中抽离出来。
    虽然王大人的官职仍是京兆府次尹,但他实质上已经是大权在握的京兆府府尹。
    之所以这个府尹官职暂时不能给他直接担任,无非是因为皇长子还需要继续挂着这个职。
    可是,皇长子已经渐渐长大。
    等到明年之时,迈入十岁门槛,那时候陛下肯定要立太子,而太子是需要卸任某些职务的。
    这其中一项职务,恰恰便是京兆府尹。
    也就意味着,王大人明年必然是名至实归的京兆大佬。
    ……
    在群臣羡慕乃至嫉妒的目光中,王乐相微微躬身向杨一笑行礼领旨,并未表现出惊喜之色,一如往常那般的沉稳。
    反而杨一笑微微吐出一口气,明显语带深意的问询了一句,道:“王爱卿,你可明白朕给你的任务?”
    老王不愧是核心重臣,几乎在一瞬之间点头,郑重道:“回禀陛下,微臣明白,眼下大唐遭受大灾,京师之地的灾患尤其严重,这灾患指的是人,是各地逃荒涌来的十几万灾民……”
    “陛下给微臣赐下京兆府全权,就是要微臣担负起这一份责任。”
    “十几万灾民,朝廷绝不能让他们演变成流民,必须尽早安排妥当,赈济之后令他们归乡。”
    “而这赈济一事,首先要做的就是先保证别饿死太多的人,如果灾民出现大数量饿死,微臣这个京兆全权者首当其冲要治罪。”
    “此重任,压力巨大……”
    “涉及施粥赈济,涉及救治安置,庞大的十几万灾民群体,需要做到任何一个不被疏漏。”
    “此后,还要统计所有灾民的家乡住址,按照路途远近,准备归乡所需……“
    “路上该发多少粮食,沿途会不会遇险遭贼,以及通知各地官署进行接收,协调灾民归乡之后的复耕种田,这一切,任何一项都不能有所疏漏。”
    “微臣心里清楚,这是陛下把一副重担压在微臣肩膀上,但是微臣没有任何退缩的后路,必须要为陛下守好京师的稳固。”
    “历朝历代的京师之地,既需要武备也需要文守,所谓武备,是指军力和城防,所谓文守,其实乃是文治和内政。”
    “咱们大唐京师的武备是千牛卫,文守方面则是微臣所在的京兆府,崔大将军领衔武备,以后微臣会为陛下做好文守。”
    “这不仅是应对此次雪灾的重任,也是今后每一任京兆府尹的重任,陛下既然赐下全权,微臣便该鞠躬尽瘁。”
    不愧是老王,当初辅助杨一笑起家核心成员之一,既有能力,也有忠诚。
    如果杨一笑需要,老王是真能豁出性命卖力的人!
    他这一番侃侃而谈,满朝官员无不心悦诚服,哪怕是和王家不对付的李氏,这一刻也流露出赞赏的神情。
    ……
    杨一笑微微颔首,以示对老王的满意。
    但他今日很忙,没时间特意对老王夸赞一番,况且,自家人也不需要太刻意的去夸赞。
    毕竟老王也是岳父之一,从开始到现在一直实打实的在帮助他。
    却说这今日早朝之上,他已经发了三道圣旨,一给中书省,二给门下省,第三道则是给了王乐相。
    前两道是为了保证中枢集权,让赈灾之时的政令畅通施行,统筹归一,大局稳固。
    第三道给王乐相,则是应对京师之地的局面,不管哪朝哪代,京师稳才能地方稳,眼下京城附近聚集着十几万灾民,杨一笑必须保证如此庞大群体的稳定。
    之所以让老王担此重任,是因为老王有这个能力。
    想当初,核心追随者们助他起家,每一个都有所长,每一个都担负着某一方面的重任。
    岳父唐青云,擅长官场手腕!
    师兄宋老生,乃是精研策论!
    老师孙学州,负责的是教育!
    大舅哥顾老大,掌管的是军队!
    至于刘伯瘟,那家伙干的是脏活……
    以上五人,如今被天下人视作大唐重臣的核心,然而只有这五人和杨一笑心里明白,王乐相也是不可或缺核心一员。
    这都是把身家性命,全族性命,一起和当初的杨家村绑在一起的人。
    ……
    中书,门下,京兆,三道圣旨已经发下。
    由于尚书省自从开国之时就没有尚书,所以杨一笑直接领略过了发给尚书省的旨意。
    但是,归于尚书省统领的朝堂六部,每一位尚书,接下来都有一道圣旨。
    这也就意味着,朝堂六部的每一部都有重任。
    所有上朝的官员都以为,杨一笑今日只是针对赈灾,即便是核心如老宋老唐老王三人,也没有意识到杨一笑的深谋远虑。
    今日所发的圣旨,乃是杨一笑的未雨绸缪,当这所有的重任发下去之后,借助此次赈灾恰好可以演练成效,如果验证可行,那便制定国策。
    以后很长一段日子,将会是小冰河气候,整个天下必然天灾不断,而杨一笑的大唐已经遇险绸缪。
    官员们心中的那份错觉其实并非错觉,杨一笑今日的圣旨确实在应对每一年的灾害。
    今后,每一年,都有大灾。
    所以杨一笑的声音毫无停顿,继续又有新的圣旨向官员发出。
    从第四道旨意开始,发给的是六部尚书。
    ……
    【今日第一更送上,3700字大章,山水继续写,还会有更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